首页  > 客户服务  > 投资者教育专栏  > 正文

别把基金当储蓄
时间:2017-06-08

作者:中国经济时报 苏培科

   

近期,由学界引发的股市“泡沫”争论,轻微地抑制了股市的疯狂,也给基金持有人提醒了风险。在短短6个交易日,中国股市回调幅度达15%以上,很多基金持有人在短短几天市值就缩水近20%,这堂真真切切的“风险课”明确告诫投资者切勿盲目追涨杀跌、别把基金当储蓄,一定要认清资本市场的真正本性。

但是,如此之教训依然没有完全抑制基金投资者的狂热。在嘉实策略成长基金一天募集400亿基金份额后,投资基金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一旦行情转向,出现赎回危机,市场的信心和不稳定因素也将伴随而来。这让管理层极为担心,于是下令停止了新基金的审批发行,从而基金变成了最为紧俏的“商品”,很多预备购买基金的投资者没有买到基金,对于此轮调整和波动他们没有任何的风险概念,当2月7日基金发行解禁的消息出来之后,市场再次掀起了基金热销的狂潮。最近,甚至还有人说要将自己的房产抵押了去贷款炒股、买基金。

投资者最好悠着点。2007年以后的中国股市能否满足和实现这些“负债型”的投资者的胃口,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从最近股市的剧烈波动中不难发现,2007年和以后的中国股市,波动将会更加剧烈,资本市场和金融投资理财产品也存在着诸多未知风险。别看目前国内很多基金似乎得心应手,主要是因为他们都是“圈养的老虎”,他们的“食物”和搏杀的对象大部分都是现成的、手无寸铁的“绵羊”(中小投资者),而且他们是在管理层千方百计地扶持和格外关照下发展壮大的,在目前屠杀嘴边的“绵羊”易如反掌。一旦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和信托责任制度健全之后,国外基金大规模进入和中外合作的各种公募、私募基金发展壮大之后,“圈养的老虎”能否继续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兽中之王,还是个未知数。

在这种风险不明朗的情况下,笔者建议投资者千万别拿去年的基金收益来作为今年的投资参考。事实上,2006年基金业普遍出现高回报主要是得益于股市的暴涨,估计很多“基民”都知道这个原因,但是对于股市的暴涨很少有“基民”去探究,而且不少缺乏投资经验的人们将基金误认为储蓄,从而盲目投机。

对此,中国证监会基金部的有关负责人明确对外声称,目前一些投资者对基金存在三大误区:一是误把基金当储蓄,很多人把原来“养老防病”的预防性储蓄存款或购买国债的钱全部用来购买基金;二是误把理财当发财,2006年股市的大涨使不少股票型基金回报率超过了100%,于是基金在发售、营销时误导投资者购买基金“包赚不赔、低风险高收益”,从而让很多盲目怀着财富幻想的投资者忽视投资基金的各种风险;三是误把投机当投资,仅仅关注投资收益,没有全面去判断市场规律,从而助长了强烈的投机心理。

此言极是。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市场,更没有只赚不赔的金融产品。2002年1月已成立的33只封闭式基金到2004年1月初才基本恢复到前一轮下跌前的净值,期间经历了24个月左右的被套时间,直到2006年下半年他们的本金才得以恢复,至少经历了54个月的煎熬,而并非是他们在短短的2006年一年间实现翻番收益。显然,基金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何况,目前国内市场缺乏信托责任,监管约束机制也不健全,基金业普遍存在利益输送等“基金黑幕”,很多基金经理将基金持有人的钱财肆意为自己和基金管理公司牟取私利,间接损害持有人利益。虽目前相对以前更加规范,最近也成立了专门的基金风险检测和监督组织,但是因缺乏独立监管和监管不严,使信托责任继续被践踏,投资人时常被忽悠,机构信用无限膨胀、盲目集资,“圈钱”此起彼伏。另外,这些盲目、“高位”发行的基金,会带给证券市场更多的投机血液,因为他们发放的基金并非在市场低位发行、建仓,他们“一窝蜂”式的盲目发行,其目的就是要进入股市去建仓,在目前肯定存在巨大风险。在没有可供基金套期保值、增值等金融衍生产品和缺失做空机制的金融市场里,他们只能在目前的相对高位建仓、继续疯狂抬高股价,如若风险来临他们就群进群出,从而让证券市场大起大落。主要目前国内的基金投资风格和价值投资理念极不成熟,往往都是在“价值投资”的幌子下忽悠和诱导投资人,而行圈钱、投机、炒做之实。从他们目前仍然以炒热门、报团取暖为主的炒作模式来看,很难让人相信他们是在独立进行价值投资;其次是这些基金是旱涝保收的,是拿着持有人的钱财去股市疯狂“对赌”,持有人的利益自然会被忽视。

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那些缺乏信托责任的基金,管理层和投资者一定要慎之又慎,切勿盲目冲动。

   


   



上一篇:投资开放式基金的主要风险
下一篇:债券投资者权益保护教育专项活动(基础篇)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