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格林基金刘赞在采访中表示,“未来3-5年,我们可能会见证中国权益市场史诗级的投资机会,波澜壮阔的一波行情,正在徐徐拉开帷幕。”
刘赞是中国公募基金海外投资先行者,2021年10月加入格林基金。对于投资,他不仅具备多年经验,还具备国际化视角。
看好中国权益市场未来前景
站在当下节点,刘赞对于中国权益市场未来前景非常乐观。这个底气来源于监管部门开放、包容的心态带来的过去5-6年权益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完善、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落地释放的制度红利、改革开放40多年培养的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和沉淀下来的企业家精神、以及勤奋拼搏的中国劳动者群体,都让他对未来中国权益市场充满信心。
刘赞认为,资本市场的运行非常奇妙,它不是单一思维运行的结果,而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体,符合量变集聚到一定程度会带来质变的规律。“众多的政策、制度要连接到一起后,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近几年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的力度是过去20年从未有过的,在权益市场,我们的制度红利才刚刚开始释放。”
以注册制为例,根据刘赞年均调研的100余家上市公司来看,可以明显感受到注册制为市场补充了很多新鲜血液,让市场变得更加多元。“假以时日,会有越来越多原来不在市场里的,在某个细分领域有特色的企业,进入到资本市场。投资者可以因为这一制度的变化,分享到这些企业的成长。企业是权益市场长青的基石。”
资管新规的全面落地,打破刚性兑付在刘赞看来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因为“金融市场本身就是为风险定价的,新规的落地,使得我们的投资人,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真正开始意识到什么是风险,怎样更合理地去为风险定价。”诸如此类基础设施层面的建设和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可能就会引发资本市场的质变和飞跃。
在香港的工作经历,让刘赞拥有了香港市场和外资机构的投资经验。他认为,2017年,随着MSCI和富时等全球主流指数将A股纳入其指数体系,A股市场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融入了全球。
“外资进入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增量资金,他们在行业周期、估值判断、公司治理等方面成熟、领先的经验也都随之进入了A股市场。A股市场慢慢开始注重长期投资,一定程度改变了很多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带来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在这个过程中,监管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向海外成熟市场学习,近期政策中强化分红导向、支持上市公司开展股份回购就是最好的证明。所有投资的本源和初心就是股东回报,有了股东回报这一最本质的市场初心,其它的外部性会随之而来,比如支持实体经济等。”
刘赞坚信,“这个变化将持续影响A股未来十年甚至十五年。虽然今年以来,外资有一些流出的压力,但只要这个变化持续下去,外资总有一天会回来的,因为投资看的是实实在在的回报。这些年中国权益市场给外资创造了很多投资回报。”
刘赞属于勤奋的调研派,不是正在调研就是在去往调研的路上。在方法论层面,刘赞的风格相对均衡,对行业没有明显偏好,注重精选个股。筛选公司的时候,重点关注公司的长期商业模式,以及是否具有持续稳健的现金流。对他来说,从现金流思维出发去考察公司的长期价值,比单纯判断估值更为重要。刘赞认为,中国的经济体量很大,足以支撑各个行业都有优秀的公司。因此,他的持仓中,行业和个股都相对较为分散。
刘赞相信,投资没有捷径,“挑选好公司主要看企业的机制和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的聚集效应。壁垒只有企业自身才能塑造,只有企业自身的壁垒才可持续。行业即使一开始有一点壁垒,这种壁垒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具有好的机制和文化的企业做起来只是时间问题,面对行业的波动,也不用担心,机制就能保证它很快适应行业变化。做投资都想抓到百倍股,十倍股,但鲜少有人能一开始就把这类公司选到组合里,需要不断的跟踪调研才能遇到好公司。”
当问及何种条件会触及调仓,刘赞表示,他的投资比较均衡,“调仓主要是基于基本面有没有发生转折、估值体系能不能支持目前价格来做买入卖出的投资判断。”
在刘赞看来,“保护投资者最好的方式就是给予投资者合理的回报,所以不管市场环境怎么样,我们都希望给持有人提供好的投资体验。”
刘赞认为,“当下的一些悲观情绪,主要是从宏观视角看,经济复苏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曲折性。但如果微观下沉到企业,会看到另一个视角下的中国经济。我们有一批历经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淬炼的、底蕴深厚、视野开阔的企业家;有世界上最勤劳智慧,最能团结合作的劳动者,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再加上国内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后发优势,这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底气来源,也是我的信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