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格林视点  > 正文

也论中国人口问题:生育率是一切问题的核心
时间:2022-01-14

文/方岑

目前,人口的结构性问题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市场的关注。市场多有说法认为,老龄化导致了消费增速下降,同时导致了房地产需求下滑。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成立呢?通过分析,我们认为:

1)老龄化加重的原因是三年自然灾害后的人口暴增,使得进入60岁的老龄人口在2023年达到最高峰,而后实际上下降;

2)从迈入老龄的人口总量估算,尚不足以对消费形成整体下滑的影响;

325-35岁的适龄婚育人口在过去的10年较为平稳,其真正的下滑实际上也在2023年之后;

4)适龄生育人口在2024年及之后会进一步走向下滑,这之前鼓励生育的扶持政策的出台至关重要。

总体来看,一切人口问题都是生育率的问题,从政策上看,鼓励年轻人结婚的政策对于解决我国的人口困局十分重要。详细分析如下:


老龄化的问题来源:人口进入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若不考虑统计数据与普查数据之间的不同对总人口及人口结构的影响,仅考虑出生人口决定的老龄化情况,则可以看到:2023年对应的正是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人口暴增期。这里对应的进入老龄化的人口的最高峰为2023年。此后直到2040年,我国老龄人口总体增幅收窄。本身后续几年我国的老龄化压力应当是减轻的,但由于当前我国年死亡人数为1000万人,若出生保持在1000万人,则人口接近零增长,老龄化率只能被动抬升。因此,要解决当前的老龄化问题,核心也是要解决人口零增长问题。

 1.png

图一 按出生人数估算的老龄人口数

从迈入老龄化的人口数估算,尚不足以对消费产生全局性影响

那么,最近几年的消费下滑,是否来自于人口老龄化呢?我们认为这一影响相对很小。2014年末到2019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增长3000万人。根据统计局的抽样数据推算,则50-60岁人口增加4000万人。我们假设由于收入衰减和消费偏好的回落,50岁以上居民整体消费下降20%。则在这些假设下,2014(不含)-2019年的5年间,人口老龄化对整体社会消费的下滑的贡献应当是1%。更极端点,假设这些人口的消费整体下滑40%,则其贡献也仅有2%。但从2014年至今,消费整体从10%以上下滑至目前不足5%,显然无法用老龄化去解释。

另一方面看,考虑25-50岁的人口为主力消费人口,因为这个阶段的人口相对收入较高,消费能力强,消费意愿也相对较高。则通过抽样数据推算的人口数如图二。从图二中可以看到,相应消费年龄段的人口数虽然确实在1819年迅速下降,但实际上仍然高于05-07年的前低数据。也说明实际上年轻人口的下滑也不足以解释消费的下行。

2.png

2抽样数据推算的25-49岁人口数


当前育龄妇女人数反而在高峰,2024年及之后走向下滑

从官方数据去看,生育率整体在2002年以来基本都维持稳定,直到2015年以后在二胎政策的影响下反而上行。但统计局口径下的生育率问题在于,我国的统计口径是:“15-49岁为妇女的生育期”,而实际上除却25-35岁的黄金生育期,剩余时间内的生育人口的统计意义并不大。

为此,我们对数据进行适当的修正。若以出生人数的数据进行直接外推,不考虑该年龄段内的死亡人数的话,可以得到25-35岁适龄生育人口的时间曲线。由于1995年以来的数据相对比较确切,因此这种近似计算可能较为合理。从图三可以看到,当前25-35岁的育龄人口相对是较为稳定的,而这一人口数将在2024年及之后开始进入较快的下降周期。若当前出生人数就已经开始下降,则后续人口的增长更加堪忧。

3.png

图三 25-35岁人口与结婚人数


结婚登记数的下滑更为重要

同样如图三所示,当前的育龄人口总数在2.5亿,而2020年结婚登记数仅800万对,2021年虽然疫情缓解,但截止3季度末,结婚数也较低,在588万对。考虑结婚数-离婚数为幸存生育人口,则2020年,幸存生育人口新增870万人,比10年前下滑超50%,而育龄人口则未出现这样的下滑。

根据中国2020年《人口及就业统计年鉴》,目前我国有配偶的比例较10年前有较大幅度的下滑,例如,其中25-29岁的有配偶比例为61.1%、而2010年该数据为71.5%,下滑了10%。这与当前的结婚登记数下降也是相合的。而从时间点上看,结婚率的下降正好开始于2014年,即房价暴涨之时。虽然疫情过去将对结婚行为有所提振,但彩礼、购房等问题依然将困扰结婚率,对其有负向的影响。

 

总结全文,我国老龄化的问题,本身也是由于人口进入到基本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阶段所带来的。即总人口不变动,老龄化率也只能只增不降。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人口结婚率下降是导致当前出生人数下降的原因,而2024年及之后,育龄人口数的下降则将更进一步打击出生率。为解决此问题,政策必须在育龄人口下降之前更进一步,应鼓励为育龄人口提供保障性住房、学区政策、幼教托育等帮助。料2022年相应政策会进一步加码。



上一篇:格林基金:写给2022年的一封信
下一篇:超预期的经济与降息,即将移交的政策接力棒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